【特别策划②】吴蒙:“一江一河”绘就世界级滨水绿色发展新画卷

发布者:刘召峰发布时间:2025-08-27浏览次数:10

【编者的话】

 

近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

2005815日,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调研,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两山”理念。20年来,“两山”理念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上海作为国家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两山”理念全方位融入生态之城建设。

作为“两山”理念的重要实践地,上海立足超大城市资源特点,面对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环境容量有限等多重挑战,把“两山”理念系统融入城市发展全领域、全过程,探索出从理念引领、路径创新到制度保障,符合超大城市特征的“两山”理念转化模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上海宣传通讯》,聚集“两山”理念的上海实践,推出一组专家文章。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上,上海将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20周年。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两山”理念全方位融入生态之城建设中。其中,“一江一河”滨水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滨水空间治理贯通、岸线生态修复和产业绿色转型,不仅实现了从工业遗存向生态廊道的华丽转身,更展现了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内涵,成为超大城市滨水空间绿色发展的典范。

 

筑牢生态基底:以生态修复守护“绿水青山”

 

水生态健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过去20年,上海坚持以系统性思维推进滨水空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为“金山银山”筑牢“绿水青山”的生态屏障。

全面攻坚水环境治理。将水质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持续开展截污纳管、雨污混接改造、河道疏浚、生态补水等工程,促进河道生态系统恢复。目前,黄浦江、苏州河干流水质稳定在Ⅲ类水标准,中心城区苏州河干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系统推进岸线生态修复。在“一江一河”两岸大量建设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生态缓坡和亲水平台。世博后滩公园、闵行滨江绿地、苏州河中环段滨水绿地等大量采用创新生态修复技术,显著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着力构建滨水“蓝绿空间”网络。持续实施“环、楔、廊、园、林”等生态工程,形成串联成网的城市生态脉络。目前,贯通开放的滨水空间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享受生态福祉的好去处。上海通过扎实筑牢滨水空间生态基底,生动诠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保护优先:以空间治理诠释“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过去20年,上海在“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滨水空间转型和产业布局调整,还岸于民,践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价值选择。

大规模推进传统产业搬迁升级。系统实施滨水工业企业关停搬迁,上海船厂、南市电厂、杨树浦电厂等大批重化、高能耗企业有序退出核心滨水,仅在黄浦江两岸的45公里核心岸线就累计搬迁、调整各类企事业单位近万家。

高水准贯通开放滨水公共空间。释放出的滨水空间资源优先用于建设连续、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核心段45公里岸线实现全面贯通开放。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岸线基本实现贯通开放。

深挖滨水空间历史文化价值。在城市更新中保护活化工业遗存,提升空间文化品质。将杨浦滨江的杨树浦水厂、永安栈房,徐汇滨江的龙华机场机库,虹口北外滩的扬子江码头,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等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精心修缮、功能再造,注入公共文化、艺术展览、创意办公等新功能,形成具有历史厚度和文化深度的滨水空间节点。

 

绿色协同发展:以产业转型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滨水空间重塑后,上海着力培育与滨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绿色低碳产业,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科学规划导入高端服务功能。在滨水空间适度布局高附加值、低环境影响的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例如,在北外滩集聚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在前滩打造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国际化社区。目前,“一江一河”重点区域成为高端服务业集聚高地。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与新业态。在杨浦滨江、普陀苏州河沿岸等区域积极引入环保科技研发、绿色建筑咨询等机构。滨水空间滋养出一大批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时尚消费、体育赛事等环境友好型新业态。其中,上海马拉松、“上海杯”诺卡拉帆船赛、西岸文化艺术季等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品牌活动。

以科技创新赋能生态与产业协调。广泛应用智慧化、数字化手段提升滨水管理效能和环境品质。例如,部署水质、气象、人流等实时监测系统,优化能源使用和污染控制;智慧导览、无人零售、智慧停车等系统则提升了市民的游憩体验。

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绿色发展成功实现了从生产岸线到生活岸线、生态岸线、创新岸线的历史性跨越。面向未来,上海将不断深化“两山”理念的内涵和实践,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级滨水区。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6期“本期策划”栏目

作者:吴蒙,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自然资源与生态城市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