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近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调研,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两山”理念。20年来,“两山”理念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上海作为国家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两山”理念全方位融入生态之城建设。
作为“两山”理念的重要实践地,上海立足超大城市资源特点,面对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环境容量有限等多重挑战,把“两山”理念系统融入城市发展全领域、全过程,探索出从理念引领、路径创新到制度保障,符合超大城市特征的“两山”理念转化模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上海宣传通讯》,聚集“两山”理念的上海实践,推出一组专家文章。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上,上海将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两山”理念不断从价值认同走向实践路径,从山水林田到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塑造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格局,不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作为“两山”理念的重要实践地,上海立足超大城市资源特点,面对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环境容量有限等多重挑战,把“两山”理念系统性融入城市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以绿色技术创新为关键引擎,探索出一条从理念引领、路径创新到制度保障,符合超大城市特征的“两山”理念实践路径。
上海正以创新驱动引领绿色低碳转型,不断丰富“两山”实践内涵,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上海方案”。
以绿色技术夯实发展基底,构筑“绿水青山”转化创新体系
绿色技术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引擎。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立足超大城市环境治理需求,持续强化“两山”理念转化的科技支撑能力。
强化生态环境科技攻关。聚焦减污降碳、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广泛征集生态环境科研需求,破解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加快绿色技术转化推广。完善创新功能型平台、上海技术交易所、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等功能,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大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和示范工程征集等,构建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链条。截至2024年底,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累计促成产学研合作金额4.76亿元。
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网络。推动长三角生态环境联合攻关,深化国际国内生态环境科技合作,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增强上海绿色技术供给能力,助力“两山”理念在上海实现系统性转化。
以绿色动能引领结构转型,拓展“金山银山”价值实现路径
产业绿色转型是“两山”理念转化的关键支撑,上海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新体系,以绿色动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动能。瞄准新能源汽车、氢能、绿色材料等新赛道,打造张江、临港、嘉定等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推动绿色技术与高端制造深度融合。2024年,上海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三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87%,比“十四五”初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预计到2025年底,上海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占GDP比重将超过8%。
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围绕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循环经济等领域,全面实施“光伏+”工程,持续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生态城区与“无废城市”建设,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质生产力。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依托崇明生态岛、临港新片区等,探索碳汇核算、碳资产交易、碳足迹管理、碳标签认证等机制;对接国际ESG标准和绿色金融规则,推动“生态资本”加快向“发展资本”转化。
以数智技术提升治理效能,探索“生态优先”城市治理样本
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是“两山”理念转化的重要路径。上海聚焦数智赋能,建立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加快建设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网络。建立、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完善生态环境感知神经元网络,建立覆盖9000余家排污单位和近200家自动监测运维机构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协同监测全覆盖。
推动生态环境政务服务数智转型。拓展“一网通办”服务范围,实现生态环境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
提升生态环境智慧监管执法能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一网统管”,推进生态大脑等数字化治理平台建设,强化智慧监管,推广非现场执法,构建智慧执法体系。2024年底,全市5.2万家企业纳入固定污染源管理平台,1141家企业完成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全年非现场检查记录3800条,监管效能持续提升。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6期“本期策划”栏目
作者:尚勇敏,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绿色化与数字化协同转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