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⑤】陈宁:上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生路径

发布者:刘召峰发布时间:2025-08-27浏览次数:10

【编者的话】

 

近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 

2005815日,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调研,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两山”理念。20年来,“两山”理念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上海作为国家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两山”理念全方位融入生态之城建设。 

作为“两山”理念的重要实践地,上海立足超大城市资源特点,面对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环境容量有限等多重挑战,把“两山”理念系统融入城市发展全领域、全过程,探索出从理念引领、路径创新到制度保障,符合超大城市特征的“两山”理念转化模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上海宣传通讯》,聚集“两山”理念的上海实践,推出一组专家文章。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上,上海将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循环经济是促使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摆脱零和博弈陷阱,实现相互促进、共生发展的有效路径。上海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破坏,将资源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将创新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探索出一条既保护“绿水青山”又创造“金山银山”的共生路径,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上海方案”。

 

上海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资源循环保护“绿水青山”

 

上海通过循环型产业体系、循环型资源再生体系、循环型社会体系的构建,推动污染物的源头减排和资源化利用,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绿水青山”。 

上海通过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回收等全流程中融入资源节约理念,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内资源集约化配置、废弃物闭环化利用;提升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路径,并依靠区域协同处置和数字化赋能,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减少生产领域的污染物排放。以上海化学工业区为代表的一批工业园区成功构建了高效的产业共生网络。2024年,上海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创纪录的97.9%,比2023年提高2.92个百分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通过推进可回收物“点、站、场”三级体系建设,完善低价值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回收体系,鼓励大宗回收物资领域相关生产流通企业发展回收、加工、利用一体化模式,建设老港、宝山、杭州湾北岸、临港等高水平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等途径,构建循环型资源再生体系,实现对初级原材料的有效替代。2024年,上海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875.7万吨。其中,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8大类占比高达83.3%,它们是替代进口铁矿石、原生塑料粒子、木浆等初级原材料的重要来源。仅回收废钢铁一项,预计可节约630765吨铁矿石、减少约675吨碳排放。 

上海通过推进塑料、包装、餐饮、农业等领域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推动二手商品重用、再生产品供应等绿色消费,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与资源化利用能力等举措,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降低了居民生活领域的废弃物排放。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的生活垃圾填埋量从2018年的每天近7000吨降至目前的零填埋。这意味着释放了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发展或生态建设,并避免了生活垃圾填埋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损害。

 

上海循环经济发展在保护“绿水青山”中创造“金山银山”

 

上海设定了“十四五”期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92%左右”等与国际接轨的资源循环目标,催生了回收、重用、维修、再制造等循环经济全链条的商业机会,并激励相关领域的创业活动,有效刺激了经济增长和就业。 

上海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虽然上海循环经济的直接增加值尚未被独立核算,但循环经济在资源回收、再制造等领域创造了百亿元级产出规模。从领先企业财务表现来看,上海环境集团近3年在营收规模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净利润与利润率持续增长;万物新生集团营收规模已达到160亿元,凸显了上海循环经济高附加值业务的经济价值创造能力。 

上海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创业、就业效应。2020年以来,上海循环经济领域的创业活跃度前所未有,尤其是回收业务,2020年后新成立企业的数量为2017年的8倍多。活跃的创业效应成为就业的稳定器。根据有关模型参数,每回收1万吨资源可创造36个新的就业岗位,以上海2024875.7万吨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为基础,预计上海循环经济发展可创造超过3.15万个就业岗位。 

上海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高附加值的业务模式。上海的循环经济不再局限于末端的废弃物回收、加工和利用,而是通过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将数字经济的高附加值特性与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要求相结合,孕育并不断壮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业务模式和经济形态。例如,基于互联网平台、打通商品后市场的一体化回收重用平台,覆盖多重产品领域的共享经济新形态,等等。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6期“本期策划”栏目

作者:陈宁,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