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上海社科院生态所、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与《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可持续发展论坛2019“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研讨会,这也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三届学会学术活动月活动之一。来自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生态环境局、青浦区政府、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环科院、江苏社科院、浙江环科院、安徽大学、上海石化、宝武集团等产学研各界专家齐聚一堂,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中的生态环保协同机制、绿色发展动能培育等问题展开热议。上海社科院生态所所长、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会长周冯琦研究员代表生态所团队发布了“长三角城市绿色景气指数报告(2019)”,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柏国强总工发表题为“以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动长三角绿色发展”的主旨演讲。周冯琦所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朱远教授、上海社科院生态所自然资源与生态城市研究室主任程进副研究员、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高淑桂副教授主持各阶段会议讨论,上海石化科技发展处副处长吴平、宝武集团经济与规划研究院低碳研究所所长张龙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于宏源研究员为各阶段会议讨论进行点评。
精彩观点:
周冯琦(上海社科院生态所所长、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会长):“城市绿色景气指数”由绿色增长源、绿色创新力、生态宜居度、绿色治理观四个维度构成,综合反映城市和城市群绿色发展状态和趋势。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26城市的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四个省会级城市绿色景气度明显领先,6个都市圈中心城市(前述四城市+苏州、宁波)绿色景气度同属第一梯队,远高于其他城市。(2)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绿色经济的能级和水平及环境效率方面差异明显,6个都市圈中心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能级和水平;第三梯队多位于安徽,与第一梯队差距较大。(3)生态环境质量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宜居度、城市品质的主要短板,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生态宜居度呈梯状分布,总体上呈“东高西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4)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绿色创新能力和水平差异明显,上海绿色创新能力远领先于其他城市,绿色创新水平较好的城市沿长江、杭州湾形成长三角绿色创新走廊。(5)沿“长江-杭州湾”的Z形轴线,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沿线城市在环保投入、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绿色治理领域都有较好表现。
柏国强(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总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要实现“两个突破”:突破行政边界的壁垒,突破经济与环境的矛盾。要解决好几个重点问题:一要建设协同共生的生态体系,二要构建绿色创新的发展体系,三要建立统筹完善的制度体系。
李磊(上海市发改委长三角处副处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要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要让这个区域形成生态优势新标杆、绿色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发展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示范区。
熊世伟(上海市经信委规划发展处处长):环淀山湖地区未来要形成“创新绿核”,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来要大力发展创新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湖区经济。
孙克强(江苏社科院经贸所所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中的合作应当是全方位的,政府间要政策协同,部门间要环保联动,科研机构间要开展合作研究,社会公众间要跨省共同参与,还要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跨越行政的边界促进要素流动。
田淑英(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是矫正生态环境外部性的重要途径,建议增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例如,在浙苏皖边界就应当设一个。
徐志荣(浙江环科院政策标准所规划室主任):要在长三角范围统一环保标准难度较大、可行性较低,建议由易入难、先将环保技术规范统一起来。
吴平(上海石化科技发展处副处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所覆盖范围太小,很多矛盾显现不出来,难以起到试验的作用,可考虑在更大范围开展相关的试点或试验。
薛锋(青浦区区域发展办公室主任):大城市周边的郊区,若同时拥有“风景+区位+交通+服务设施”等要素,就有希望建成“高端郊区”,这也是华为等高科技企业选址青浦淀山湖畔的原因所在;青浦要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建成公园里的城市、世界著名湖区、吸引创新人才的绿色宜居新高地。
杨凯(华东师范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要解决太浦河之类跨省河流的合作治理问题,需要创新生态补偿方式,要形成共治共享共赢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要从单一资金补偿转向多元发展补偿,即通过帮助上游找到另一条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道路,来减轻其对下游的输入型污染压力。
胡静(上海环科院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需要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清晰界定各省份的责权利、构建法律法规框架、建立制度化利益平衡机制及搭建规范化、科学化多方沟通平台;在这方面,长三角可以仿效欧盟的相关制度体系。
刘新宇(上海社科院生态所副研究员):长三角各省份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各有其优势,只有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方能发挥出最大效应。尤其是上海地域狭小、清洁能源资源很少,不依靠长三角能源合作,无法走活优化能源结构的这局棋。上海首先要发挥平台优势,对于绿色技术银行之类的平台要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对于碳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方面的平台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以做实其功能;其次要借助定向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长三角其他省份兴建适应上海需求的清洁能源设施。
张龙(宝武集团经济与规划研究院低碳研究所所长):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既要“金”,又要“绿”,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此,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探索推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意义在于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于宏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周冯琦所长领衔的“城市绿色景气指数”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的绿色发展作了非常全面的评价,建议在此基础上做成对全球范围内重要城市进行评价和比较的指数。上海的眼光是要和国际对标,尤其是和全球城市对标。在构建此类指数方面,要关注国际上最前沿的理念,如联合国近期就很重视“弹性治理”(Resilience Governance)。